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首  页
域名注册
虚拟主机
企业邮局
公司证件展示
租用托管
汇款方式
代理合作
管理中心
 当前操作-》其它类型-》问题解答
回眸2006:IT十大争议话题
2006年的日历已经越来越薄,薄得只够我们整理思维、总结过去、展望来年了。在这一年里,充满变数的IT业界发生了太多的事,而其中一些事在网络传播的推动下产生出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激发出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表达欲望。因作为个体的网民看问题的视角远近高低各不同,于是对同一事件形成了多元化的判断标准,导致网上有关IT大事的争议声不断。
■一、实名制:该不该?
   实名制可以说是2006年网络上最具争议的话题。有关实名制的争议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形成了几个小小的高潮:一是7月份重庆市出台个人上网实名备案制引发不小的争议;二是10月初,信产部计划对手机实名制做出规定;三是10月中旬,信产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
   实名制并非今年开始,先期已有一些网站或高校实行了网络游戏实名制、论坛发贴实名制,为什么今年的实名制就引起了网民的非议呢?主要是因为今年的实名制范围在扩大、管理更严格,特别是触及到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博客,因而争议的产生是必然的。当然,这种争议也是管用的,在对博客实名制的争议之后,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出台后台必实名、前台可匿名的有限实名制。
   客观地讲,实名制之所以产生争议,主要是当前推行实名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推行“实名制”有赖于沦理道德回归、公众诚信重建、社会制度改革和法律缺陷修正。只有这些根基打牢之后,“实名制”才能够被所有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反之,“实名制”与“匿名制”之间的激烈PK,还会继续。
■二、网吧管理:要不要?
   如何加强网吧行业的管理一直是困扰管理部门的心头之痛。为了减少网吧之祸、净化网吧环境,今年网吧管理部门和一些地方纷纷出台了一些创新之举或大胆之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网吧电脑专用标志与山西方山县全城取缔网吧。
   致力于提升网吧产业的文化管理部门今年可谓费尽了心机,7月份公布《网吧专用计算机应用标准》,并据此确定了几家较大电脑企业生产的电脑作为网吧专用计算机入围机型,而且还贴上了网吧专用计算机标志。该举措一出,立即就遭到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借管理之名行垄断之实。尽管文化部后来出面解释,此标准与标志并非强制性,而是一种指导性,但谁能保证偌大的文化管理系统里哪个地方不会“拿鸡毛当令箭”强迫网吧执行呢?
   10月份,山西方山县全城取缔网吧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上一场针对网吧存废的广泛争论。“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有网友认为,就像不能因为车祸就取缔汽车一样,不能因为网吧危害未成年人就取缔网吧。而支持方山的网友则为方山的行动叫好:“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严格执法的干部。”“取缔的好处大于不取缔的坏处,应该取缔。”
■三、博客商业化:好不好?
   如果说2005年是中国博客元年,那么2006年则可以说是中国博客商业化的元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有关博客商业化的人和事层出不穷。8月份,博客网推出新制定的分成方案名“博客金行”,并获得TCL集团、亚马逊、卓越等第一批广告商的3000万元博客广告,于是众博客对分成方案跃跃欲试。和讯博客也在8月份举办了首次博客广告佣金发放仪式,最高额为1000元。不管是3000万还是1000元,博客商业化已经在跌跌撞撞中前行。网名叫keso的博客,据说是国内第一个投放博客广告的,而名博徐静蕾则是博客商业化多元化的实践者,她就创造了广告、音乐彩铃、商品贩卖等多种商业模式。
   在博客商业化的躁动之中,网民的态度比较明朗,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人反对在个人博客上出现广告,认为“广告会使博客变味”;还有37.3%的人表示赞成,他们觉得“有眼球的地方就有商机”。在IT界关于博客商业化应不应该的话题也存在着争议,支持者认为博客商业化是必然趋势,博客商业化后的物质支持有利于为博客写出更好文章提供精神动力;反对者认为博客商业化扭曲了博客的本质,不利于博客的健康发展。
■四、网络“通缉”:道德还是不道德?
   网络“通缉”是今年网络流行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网络“通缉”是个人借用网络平台(论坛或博客等),揭露那些有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或职业首道德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今年最早的网络“通缉”事件当属3月份的虐猫视频事件:某女郎残忍虐杀一只小猫并以次为乐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并引起网友极度愤怒。随后,网友发挥人、网搜索能力及时发出追杀令,并在短短十数天时间内将该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
   如果说虐猫视频事件是网络“通缉”发挥正面力量的一次“代表作”,那么接下来一些事件则是颇具争议的了。4月份发生了“铜须门”事件,一名《魔兽世界》的玩家在某论坛公布妻子的偷情行为引发互联网上的舆情地震。尽管所有人物都用网名,偷情的男主角还是被网民挖出了各种资料,在互联网上被扒得精光,各种讨论铺天盖地,最后升级至是否侵犯别人隐私权等道德讨论。
   更为热闹的是11月份张钰和饶颖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其博客上公布她们和男人们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这是一种变相的网络“通缉”方式,其动机应该是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关注,形成对“男主角”的舆论压力。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同情她们的人并没有占多数,相反怀疑她们不良动机、指责她们不良作法的议论似乎占优。
■五、域名抢注:投资还是投机?
   互联网时代,网络域名炙手可热。今年,有关域名抢注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如“中央一套”、刘翔、“十一五”、“福娃”、“八荣八耻”等汇词等都被一一注册拍卖等,而且在全面支持“中文.cn”域名的微软新一代浏览器IE7.0中文版发布之后,这种域名抢注之风还会愈演愈烈。目前域名的抢注已有从英文网络域名发展到手机域名、中文网络域名抢注的苗头。  对于域名抢注之风,社会舆论纷纷扬扬,莫衷一是。或曰:须从制度上杜绝域名抢注,予以限制和规范;或曰:抢注之祸源于域名投资,当予禁止。
   抢注域名是投资还是投机?的确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据说在暴利的诱惑下,温州炒房团已经向“域名炒家”过渡,已投入巨资囤积了一批有价值的域名。说实话,导致域名成为一种投资品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被抢注企业或名人自己,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互联网时代所必须的域名意识,适度的抢注是一种有效的域名意识教育。
  当然,在域名成为一种资源的情况下,国家也应出台合理的管理法规和交易规则,把域名投机引导为理性投资。不管域名抢注是投资还是投机,信产部11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管理的通知》,会让让这股风气有所收敛。
■六、虚拟货币:威胁还是财富?
   11月1日,一篇提出“Q币等虚拟货币冲击人民币地位”的报道,瞬间将国内发行虚拟货币的各大网络公司推上风口浪尖。作为权威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电子货币立法监管。虚拟货币,威胁还是财富,前途未卜。
   针对Q币等虚拟货币的争议实际上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今年之所以引发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人民银行介入调查,也因龙头老大Q币的推出者腾讯公司的Q币致富事实被暴光,据腾讯最新公布的2006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总收入为人民币7.369亿元,而其中比例相当大的收入来源是利用Q币的充值、赌博、抽成、兑换所得。不健康的财富链条引起社会的争论再自然不过了。
   人类生活中离不开货币,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使用人民币、美元、英镑……而在虚拟世界,网络用户则使用虚拟货币。以理性视角看,在中国,腾讯公司可谓是最早引用了“虚拟币”这个概念,解决了小额电子支付的麻烦以及银行账户泄密的危险,方便用户购买公司推出的一系列虚拟产品。这种既便民又能致富的商业模式本无可厚非,多数普通网络用户对虚拟货币仍然比较支持,但是在真实货币的诱惑下,有的人或企业把虚拟货币的经给念歪了。因此,加强虚拟货币的监管迫在眉睫。
■七、KTV版权费:维权还是收费?
   从7月份,文化部推出“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以来,有关KTV版权收费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11月7日,文化部在长沙试点全国卡拉OK行业管理系统,管理系统里面包括按点播次数收费的程序。11月9日,国家版权局网站公布了收费标准:卡拉OK经营行业要按照12元/包房·天的基本标准,支付版权使用费;11月20日,广州文化娱乐业协会第一个站出来,公开说不。随后,上海、长沙等地卡拉OK经营者也纷纷质疑这一收费标准;上海市更要求在全国范围召开听证会;11月29日,80多家音像单位授权中国音像协会依法维护其权利。
    都在打着维护版权的旗号收费,各个部门出台了各自不同的标准,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不说,更让人怀疑它们是这到底是在维权还是在收费。设立卡拉OK版权费的初衷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但在这场争论中,著作权人———广大制作公司和词曲作者的声音却被忽视,没有什么人听取他们的声音。因此,他们还有广大老百姓有足够的理由担心,收上来的钱会不会成为风险重重的“灰色地带”。  
■八、宽带流量收费:合理不合理?
    2006春节刚过,南京电信和上海电信纷纷成立专门部门,拟对宽带上网用户实行“按流量收费模式”或者“按时间和流量结合收费模式”。10月底就有南京市电信对宽带实行流量收费的正式消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争议,虽然不乏中立者、支持者,但反对者仍占多数。
   中立者认为,电信试验推广新的收费模式,不能用一句话来评说它的好坏。如果用户发现流量收费比以前的费用要低,那肯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如果价格高出许多,那就另当别论了。支持者认为,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BT下载过渡占用资源,合理利用按流量计费的模式能够消费包月制下使用BT下载多的用户占用其他用户资源的不公平问题。当然,更多的是一片反对之声,有网民甚至拿厕所按流量收费来讽刺,大部分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涨价方式,是电信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在强取豪夺。
  在宽带流量收费之争中,有专家提出了采取综合性计费方式的折衷建议:在满足浏览网页等基本功能的流量内实行传统的按时计费;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在超出基本流量的情况下合理收取流量费用。
■九、手机电视:要不要上?
  在手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手机电视仿佛成为手机业的“救命稻草”,手机电视商用试验热闹非凡,手机电视前景预测相当可观,有报告显示到2010年手机电视总体用户规模将达到2219万。面对如此商机,广电总局不但排出了“手机电视”的时间表,而且也出台了手机电视标准。然而,手机电视到底要不要上,该不该大规模发展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一些理智人士提醒发展手机电视不应忽视诸多障碍。一是技术问题难以解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尚且没有解决好手机电视频谱利用率低、网络容量有限、网络速率有限、视频图像不清晰等问题,资金与技术双向缺乏的我国能否解决呢?二是手机电视的需求不会太大。我国虽然也从2004年初就开始有电信运营商试水运作手机电视业务,但商用效果及市场反响差强人意。 三是标准之争难以解决。BDA(中国)的总裁邓肯-克拉克称,中国强制推行手机电视标准是一个错误的行动。这种说法应该有一定道理。电信运营商希望通过移动网络来传输节目,广电部门则希望通过在手机终端上安装微波数字电视接收模块,直接获得数字电视信号,而不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看到这些,手机电视是不是该三思而后行呢?

■十、中国3G:该怎么上?
   3G依然是通信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今年,正经历商用前最后一场考验的3G中国标准再度被纷繁复杂的声音包围。多种争论为中国的3G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这让TD-SCDMA这一肩负中国民族重任的通信技术再遭“舆论难关”。
   在争论声中,国内通信界已因3G而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力挺TD-SCDMA技术的所谓“民族派”,包括倪光南、宋俊德、李进良等专家;另一方是反对TD-SCDMA甚至反对中国上3G的所谓“市场派”,包括阚凯力、侯自强等专家。阚凯力因其“3G必亏论”而成为反对TD-SCDMA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不应将中国作为并不成熟的3G技术的试验田,中国如果今年发放3G牌照,最后必然会导致国内运营商的全面亏损。与此相反,李进良则一直奔走呼吁“中国应该只建TD-SCDMA网络,同时国家要拿出100亿元支持资金”。
   综合今年有关中国3G标准的争论,可以看出,关于中国3G的争论早已超越了技术和市场层面,焦点已从过去该不该上发展到了该怎么上了。这种争论主要表现在是合建一张TD网还是由各运营商自建网络。可以预期的是有关3G的争论将会在2007年尘埃落定。



阅读次数: 7508
发布日期:2006-12-17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 | 价格总览 | 代理加盟 | 帮助中心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站长工具 |

版权所有:沈阳海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86)024-83863563   传真:(86)024-83863563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东路10号步阳国际B1座1128室   邮编:110015
ICP备案号:辽ICP备10200229号-17


本站采用ZKEYS域名主机系统